二.为了发挥秦皇岛分院的窗口作用,扩大分院影响,沉积研究室和秦皇岛应用地质研究所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研方面,先后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部级项目和油田项目18项,获部级及局级成果奖9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42篇,出版专著及译著6部;指导本校硕士研究生9名,应聘指导外校博士研究生3名。
2.1988年,周书欣由石油部派遣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学习交流,期间与国外学者合作编写了《湖泊沉积体系与油气》书稿,于1991年在我国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访问期间,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和伦敦大学沉积学博士生兼职导师(聘书已交总院展馆)。在英国期间,曾与里丁大学研究生院签订了指导研究生合作协议。
3.与秦皇岛市科协、地矿局、东北大学、环保学院、地矿队及水文地质队等单位密切合作,以秦皇岛地质学会为平台,开展地学考查,为市政府献计献策。1992年,地质学会换届,周书欣被选为秦皇岛市地质学会新一届理事长,大庆石油学院分院成为秦皇岛市地质学会的挂靠单位。期间,周书欣先后被评为秦皇岛市科协系统优秀工作者和科技奖获得者,并以《换将新绿万千重》为题,在1992.9.16.秦皇岛日报上进行了专题报导(见附件)。
4.在学术界,为扩大分院影响,广泛参与国家有关学术活动,提高我院知名度。周书欣曾先后被聘为石油高校基础地质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地球化学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岩相古地理委员会委员,大庆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评为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入围《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大辞典》。
5.1991年,沉积研究室被评为大庆石油学院先进单位称号,其事迹被中国石油画报1992年第5期收录刊登(见附图)。
部分资料图片展示如下:
《换将新绿百千重—记市科协92年科技奖获得者、大庆石油学院教授周书欣》
注:正文原载于1992.9.16.《秦皇岛日报》;
1995.11.入录于《西北大学英才谱》一书
在共和国的编年史上,石油科技工作者有着万事不泯之功,他们像灿烂的群星镶嵌在祖国的碧空。大庆石油学院教授周书欣,就是这些石油之星中闪亮的一颗。30多年风雨春秋,他毫不懈怠地负轭耕耘在石油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沃土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虽然早已度过“知天命”之年,成为桃李成林、硕果盈枝的石油地质专业的教授,但他却依旧锐气不减,壮志不衰,向着新的目标大踏步地迈进。
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
著名作家卢森堡说:“我情愿变成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照耀人们前进。”周书欣教授作为一名石油教育战线上的园丁,半生呕心沥血,把一片赤诚献给了石油高教事业,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耗尽心血培育新人。
1961年秋,周书欣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那个举国饥馁的年月,并没有影响他献身祖国的豪情。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了早日支援大庆会战,自小在中原长大的他,毅然路过家门而不归,怀着豪迈而激动的心情直奔东北石油学院。当列车驰过河南境界时,望着那块养育自己的土地,他多么想去探望一下父母和亲人啊!哪怕只一天也行。然而盼望早日报效祖国进入大庆油田的激情,使他不能停留,只能在火车上默念着:父母、故乡、亲人们,请原谅吧!赤子的心,已飞到了日夜向往的大庆油田,盼望着为祖国的石油工业早做奉献。
就这样,他来到了“天上青天一顶,地下荒原一片”的东北草原,成了东北石油学院的第一代开拓者。举目松辽大地,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当时的东北石油学院,当年建校,当年开学,没有一座楼房,甚至连一条平坦的道路也没有,更没有柳暗花明的校园。自然灾害的逼迫,严寒的侵凌,都没有难住这位刚强的中原汉子。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他坚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白手起家办学。在“拣粮、种地、干打垒”精神鼓舞下,开始了他理想的事业第一步,坚持备课试讲,教书育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自己动手做教具画挂图;为了筹建地质实验室,从东北到西南,从北国到南疆,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和几位教师一起动手打标本、采化石。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教学条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形成了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配套实验室。
创建伊始,教师短缺,任务繁重,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外,他担任起班主任工作。他总是那么勤勤恳恳,孜孜以求,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师爱生,争创一流,他所负责的地61-1班连续几个学期被评为学院的“红旗班”。30多年过去了,他的昔日历届学生,今日已是各油田的领导、老总和得力骨干,大庆油田的高产稳产和新区油气的勘探,有许多关键岗位仰仗的就是这一批人才。每当这些学生谈起周老师时,常常流露出深情的赞誉,甚至有人闪烁着兴奋的泪花。那是一种多么真挚难得的师生情、同志爱呀!
他不但是课堂教学的骨干、同学的亲人,而且是野外地质实习和地质调查的带头人。70年代,他患胃溃疡,经常疼痛难忍。为了教学,却总是带病坚持爬山跑野外。身教胜于言教,望着周老师的背影,每个学生都萌生出几多感动和激励,深情和勖勉永远铭记在他们心中。为了搞好实习,他每天背着暖水瓶出工,用地质锤顶着疼痛的胃部坚持爬山、讲课。直到今日,每当大家谈起周老师的精神时,无不称赞,无不折服。岁月不居,时光易逝,多少年过去了,而周老师在教学第一线所花费的心血和奉献,却一直鼓舞着学生。
有腔热血致前驱
1966年,石油院校师生开始了“湘鄂西”找油会战,周书欣老师担任中队长。他带领师生们在会战前线跌打滚爬,自己一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寻找石油,他对观察和搜集野外地质资料工作一丝不苟,在酷暑炎热的太阳下,一层层的丈量和描述地层,在倾盆大雨的天气里,仍亲自翻山越岭追断层。凡参加过会战的学生都说,他们不仅出众地完成了石油调查任务、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老师身上体验到了“铁人”精神。1978年参加华北燕山石油地质调查会战,周书欣老师担任地层队队长,他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业务基础、出众的业务能力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带领师生们出色地完成了会战任务。
当然,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有自然灾害,也有人为的干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读书无用论”思潮盛行的时候,谁要干工作、钻业务就会遭攻击、受批判。“无此闲心算旧账,有腔热血致前驱”(章乃器语)。周书欣老师知道,要发展教育和石油工作,没有知识不行。他在参加活动的间隙里,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顶着逆流,默默地坚持的时候,也不陷在事物圈子里,在搞好工作的前提下,总是注意把精力勇于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科学支配时间,甚至把饭前饭后和星期天的零碎时间,也有节奏地利用起来学习和研究。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精神,使他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知识的日积月累,使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为日后不断取得优异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他的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业绩都表明,他不愧为石油地质沉积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现在,他被指定为石油高校基础地质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正在为进一步改革教学做新的谋划。
金秋硕果满枝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神州大地又一次充满了生机,石油工业形势得到了快步发展,石油院校狠抓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科学的春风给周书欣老师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他不负青春,汗洒荒原;现在,他更要不负金秋,奋力拼搏去撷取教学和科研的丰硕成果。在他担任教研室和勘探系领导的同时,仍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曾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主讲过6门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12名,指导博士生5名,教学效果优异,深受同学们爱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1989年,他在英国考察和学习期间,广泛建立了协作关系,并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和伦敦大学地质系沉积学博士研究生的兼职导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率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石油部项目和油田项目18项,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对油气勘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获部级和局级科技进步奖8项。自1978年以来,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和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42篇。其精湛的学术水平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
然而,“事修而谤兴,名高而毁集”,他取得的成绩越多,障碍似乎越大。面对人为的因素和客观困难的干扰,周书欣初衷不改,毫不动摇地瞄准发展科技教育的大目标向前冲刺。
且看他的部分成果——
他所承担的《贵州石阡—铜仁地区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与保存条件研究》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专家们认为,该成果把成岩作用与油气关系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具有明显的开拓性,对今后的科研实践和油气勘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指导作用;《松辽盆地白垩系碳酸盐岩研究》课题,提出了松辽盆地碳酸盐岩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评审专家认定,这一成果在国内外白垩系湖泊碳酸盐岩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研究结论对今后的勘探部署决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在石油勘探史上几经兴衰,他所做的垂向油气化探项目为化探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升平地区油气化探研究》项目,把探井化探与地表化探相结合,其成果被专家们认定具有独创性结论,有突破性进展,为油气化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被公认为在垂向化探研究方面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获得了部级科技成果奖;另外承担的《鄂2井油气地球化学勘探》项目,断定地下油气藏分布特点,提出了预测意见,使该井最终发现了工业气藏。
1988年11月至1989年5月在英国学习考察期间,他充分利用这一学术交流的好机会,在沉积学和油气化探方面与英国同行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共同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合作写书,并与里丁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
伴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他和同行们合作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译著,先后出版了《湖泊沉积体系与油气》、《中国湖相碳酸盐岩》、《简明地学词典》、《油气化探普查方法》、《油气化探的理论和方法》和《砂岩储层粘土矿物与油气》等著作。同时还发表了42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受到了同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关士聪教授为周书欣等人所著《湖泊沉积体系与油气》一书欣然作序,认为本书的问世,表明该领域的课题在国内外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不仅如此,在他的指导下,学院一批中、青年教师和科技骨干正在成长。学院为了更好地发展,1988年组织决定由周书欣带领沉积研究室人员奔赴大庆石油学院秦皇岛分院去开拓。他不负重望,率领科研梯队努力攀登,发挥秦皇岛分院的窗口作用,使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不断迈向新台阶。科研项目从大庆扩大到了辽河、大港、长庆和贵州等地,项目级别由局级提高到部级和国家级。他所领导的沉积学研究室和秦皇岛应用地质研究所团结合作,勤奋工作,1989年被评为秦皇岛市先进科研单位,1990年被评为大庆石油学院先进集体。由于周书欣教授的一系列成果和贡献,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石油高校基础地质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秦皇岛市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并作为拔尖人才被录入《中华人物大典》,《黑龙江当代名人》,《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总传》,《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大辞典》等辞书中。
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五十五,出山虎。”这话对于周书欣教授来说,是宜乎其人的。
“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周书欣教授,我们祝您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如老树逢春,红花万点,新绿千重!